炒盲盒让一众人陷入疯狂,不少人因此不看好盲盒经济。那么,究其本质,盲盒经济面临的真正难题在哪里?
盲盒,火的速度肉眼可见。
昨晚刷了下朋友圈,就发现朋友在炫耀单位发的Molly盲盒,下面的评论满是羡慕。
有个段子,“买够100个盲盒就收手”,继“现在出门,马上到”、“今天一定不熬夜”之后,成功入选当代社会第三大经典谎言Flag,可见盲盒这个小玩意的火爆程度。
所谓盲盒,就是买的时候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打开后才能“真相大白”的盒子。
盲盒的突然窜红,与二手市场交易的“持续繁荣”密切相关。闲鱼等大量二手交易平台上,长久变态传奇SF,一个原价59元的玩偶最终售出了2999元的高价。据闲鱼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曾有一位30岁上海闲鱼用户,在2018年通过转让盲盒就赚了10万元,对限量版、隐藏款的痴迷引发了二手市场的极度火爆。
盲盒炒作,成为了媒体的热点,盲盒也成为了被diss的中心。
盲盒被人diss的地方,主要有三点:
盲盒中的玩偶只有成本和价格,本身没有一点价值;盲盒和扭蛋中的玩偶都是低端产品,没有任何技术难度,是一种标准工业品。
盲盒本质上是一种变种赌博,本质上是一种抽奖。
盲盒和水浒卡一样的拼概率,一样的没有门槛,一样的工业流水线,一样的早晚烂大街;当超过30%的人意识到这个东西没有价值,盲盒热就会自然消散。
但这种diss太过于绝对,盲盒成为一种大家普遍讨论的经济现象,是不是一定就是负面、不可持续的呢?
我们就有不同的看法。
一、盲盒的起源与发展一般认为,盲盒最早是种营销方式,最早的盲盒营销起源于日本明治末期。
当时,百货公司会在新年期间销售“福袋”,“福袋”中的商品不会事先公开,但放入的商品通常标价高于福袋本身。当时的“福袋”通常作为商品尾货处理、清理库存的促销方式。
20世纪80年代,日本模型市场吸纳了“福袋”的营销思路,出现了“扭蛋机”,用于销售动漫IP手办、玩具模型、饰品挂件等。到日本旅行,你会发现便利店、商超里,扭蛋机随处可见。
到了90年代,中国出现了“集卡式营销”,可以看做是“盲盒”营销在本土的早期应用,如最典型的小浣熊、小当家等干脆面的水浒英雄卡牌。
后来,盲盒在模玩手办的销售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盲盒的概念也渐渐固定,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着模玩手办。
但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盲盒”发展并没有国外那么快。
2012年之前只有少部分人提起盲盒,国内的盲盒玩家也非常少。直到2016年,一家叫“泡泡玛特”的公司大力发展“盲盒”产品,同时借助商城无人零售和网络购物等方式对消费场景进行扩充,终于让国内的“盲盒”逐渐风靡。
泡泡玛特是国内盲盒企业的龙头,这家公司默默发展了几年,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比“炒鞋”更疯狂的“炒盲盒”来了,盲盒成为了当代硬核烧钱方式No.1时,这家公司才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2017年初挂牌新三板的泡泡玛特在其《股权公开转让说明书》中介绍自己是一家集设计、采购、销售于一体的时尚潮品零售公司,主要从事时尚潮品的连锁经营零售业务、定制业务及批发业务。
公司成立于2010年,一开始店铺集中在大城市的个别商场里,主要经营各类潮玩,也有一些电子产品、文具。同时,泡泡玛特也经销一部分Sonny Angel的盲盒产品。
Sonny Angel,是整个盲盒发展史上的“大人物”——这是个有着光溜溜的身体和凸凸的小肚子,双手乖巧地放在身体两侧,背后还有双天使翅膀的小男孩。
“虽然他不会说话,但是会一直陪伴在你的身旁,保护你,温暖你,让你微笑。”
这样的IP形象融化了一代少女,他由一家叫做Dreams的株式会社在2005年设计运营。
除了萌萌的IP,在运营上,Dreams也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盲抽,二是隐藏版和限量版——有了这两把杀手锏,在日本Sonny Angel简直就是16-28岁女性的钱包收割机。
少女心是无国界的。
2014年泡泡玛特将这款盲盒产品引入国内后,马上也引起了强烈的市场反响。一年内,Sonny Angel在其线下的20多家门店中,销售60多万个,带来3000多万的销售额,此一款产品占到了泡泡玛特销售额近30%。
Sonny Angel的成功,使得泡泡玛特意识到盲盒的无限潜力,盲盒慢慢成为了泡泡玛特的战略核心。我们在之后便看到了第二个非常爆红的盲盒产品——Molly娃娃,由香港设计师打造。
得益于超强的IP打造能力,泡泡玛特的业绩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根据泡泡玛特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营业收入为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4.38%;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4.94万元,较上年同期扭亏为盈。
2018年上半年的年报更是惊人,实现营业收入16,074.03万元,同比增长155.98%;净利润2,188.04万元,同比增长达到了1970.44%。
今年,泡泡玛特已经从新三板摘牌,准备冲击海外上市。
现如今,盲盒机已经成为了大型商场的标配,无数少女为之倾狂,盲盒经济也开始被人们广泛讨论。
二、盲盒经济迅速崛起的背后盲盒这么火,那么盲盒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盲盒是不是就一定是负面、不可持续的呢?
盲盒经济实际上与文化、商业和法律密不可分。
1. 盲盒经济与Z世代的圈层文化崛起密不可分泡泡玛特等盲盒商家的成功也不是绝对的偶然,盲盒从一种营销方式或者一种被消费的商品,到被大家广泛讨论的经济现象,离不开Z世代的消费崛起。
如果想要最好的形容Z世代,可以使用一句歌词“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他们没有特别固定标签,但他们都生于95年后,成长于千禧年间,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活跃在兴趣文化社交前沿。
而在优渥物质条件下成长的Z世代,也更愿意通过兴趣爱好获得同辈人群认可,他们通过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的圈子,用自成一派的语言逻辑和体系建立起有序的社群秩序。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Z世代人群约有1.49亿左右,同时拥有远高于其他年龄段消费人群的增长潜力。
△截图源自水印
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使得研究Z世代的消费习惯成为了很多公司的必修课,盲盒商家成为了其中的“杰出代表 ”。
按圈层进一步细分,Z世代的主流圈层主要有电竞、二次元、国风、模玩手办、硬核科技五大代表,而盲盒商家吸引最多的就是Z世代圈层中的模玩手办圈。
盲盒商家瞄准了此类圈层多为95后女生的画像,加大对其偏好的高颜值、治愈向的萌系模玩手办的生产销售,使得盲盒中的模玩手办在其圈层中迅速传播。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Molly系列,就是一个萌系小女孩的形象。
可以说,是多金且强调圈层身份认同的Z世代消费群体刺激了盲盒销售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了更多投机者的加入,促进了二手交易市场的火爆,使其成为了现在被大家普遍讨论的经济现象。
盲盒的火爆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圈层文化的展现。
2. 盲盒经济在商业上不仅仅只是工业品的重复生产和销售,而是以IP为核心的授权商品零售产业盲盒,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件特别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都是些简单可重复的工业品。
但实际上,盲盒,打开的是收集欲和对惊喜的期待。商家真正要做好盲盒,不单单只是要做好工业品生产的过程,而必须在激发消费者收集欲和满足惊喜期待上不断发力。
在消费者拆开一个盲盒,被里面的模玩手办Q到的那一刻前,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简单点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是对于IP的培育,拿到IP授权或者自己孵化出IP是必经的一步。根据盲盒头部企业泡泡码特的2016年的一份公开转让说明书,披露在当时就至少获得了十家品牌商的IP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