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石构码头出土时的现场。任启仲摄影
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岳建文 摄
淮北首家民间博物馆——“钟源阁红色文化博物馆”。 车宇柯 摄
核心提示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近年来,淮北市挖掘隋唐运河文化、红色旅游文化、雕塑文化、汉文化资源,建设了隋唐大运河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文昌宫等旅游景点,打造出独具淮北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
让运河文化持续发扬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大运河申遗城市之一的淮北,凭借柳孜运河遗址遗产区入选其中,至此淮北市有了第一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
9月17日,记者来到柳孜运河遗址,漫步于博物馆中,一缕缕阳光透过大棚的格窗,历史的遗迹清晰呈现。在河道底部,桥墩、瓷片、石磨,还有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石质不一的石锚,甚至锚上的花纹,沙层里的扇贝,都清晰可见。穿越2400多年的历史,岁月的流沙在这里沉淀,把历史的繁华与千年记忆层层揭开,告诉每一位来访者:很久很久以前,这里“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里“辘轳相继,杨柳依依”……
中国大运河开凿于公元前486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总长超过3200公里。隋唐大运河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四部分组成,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位于濉溪县境内的柳孜运河遗址属于通济渠,全长41.5公里。
1999年,在濉溪县泗永路柳孜集段施工现场,大运河豁然进入人们的视野。经过第一次考古挖掘,出土了8艘唐代沉船,石质的码头遗址和部分河床。此次考古挖掘,成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后被公布为第五批“国保单位”。
“当年,我们配合省考古所进行了第一次抢救性发掘,201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科研性主动发掘。”濉溪县文物局工作人员称,第一次发掘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柳孜运河遗址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两次发掘,历时近两年半,面积近3000平方米,揭露出34米长的一段河道,发现两岸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发现沉船9艘,出土陶瓷器近万件(包括可修复器),其中,出土的木船、石筑台体、陶瓷器堪称隋唐大运河考古史的“三个第一”。
“柳孜运河遗址发掘的一批重要遗迹遗物,为了解、研究运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废弃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力地证明了隋、唐、宋三个朝代期间,大运河通济渠段的流经路线、航运方式、货物运输等重要历史事实。”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文本对柳孜运河遗址如是评价。
淮北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在淮北市濉溪县中部,还有一处极其宝贵的红色资源——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文昌宫和韩村镇小李家。文昌宫位于濉溪县临涣镇文昌路北头,始建于唐代的文昌宫建筑古朴典雅,分南、北、中三进庭院。文昌宫历经沧桑,有着不平凡的光辉历程。1925年,淮北地区的第一个党的特别支部在文昌宫建立。1948年11月11日凌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到达临涣文昌宫,16日在此成立了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第二阶段的淮海战役。漫步其中,现在的文昌宫不仅保存了完整的战时风貌,还被修葺得古色古香,成为总前委旧址展览馆,战时的所有物品都原地原样陈列着,成了新时期的红色旅游胜地。
目前,淮北市濉溪县共有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文昌宫和韩村镇小李家两处共三地红色旅游资源。
据了解,位于濉溪县双堆集南的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东西长368米,南北宽292米,面积10.6公顷。该烈士陵园于1976年筹建,1981年10月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落成,碑身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史料显示,双堆集地区歼灭战,长久稳定的传奇,是淮海战役继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密切配合下,在双堆集地区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歼灭战,共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黄维兵团11.4万余人,阻击了徐州、蚌埠国民党重兵集团的增援。该战为最后歼灭杜聿明集团,夺取淮海战役全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整个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
位于濉溪县韩村镇淮海村的小李家,1948年11月24日,因淮海战役总前委从临涣文昌宫移驻至此而出名。淮海战役总前委从成立到结束共55天,其中驻扎在小李家的时间长达39天,占总时间的大半。其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指挥部队取得了歼敌377089人的战绩。小李家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的成就,在新中国解放战争史上有着辉煌的战绩,和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让文化名片亮起来
淮北大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淮北建市之初,秦砖汉瓦、汉画像石俯拾皆是,展示着这座城市的楚风汉韵。淮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孕育了颛孙子张、蹇叔、桓谭、嵇康等一代又一代古贤先烈。
在保护文化方面,淮北正在积极努力,让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古琴与淮北有着很深的渊源,淮北历史名人桓谭就为古琴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古琴位列“琴、棋、书、画”中国传统文化之首。中国十大古曲中的《广陵散》、《梅花三弄》,是淮北历史名人嵇康、桓伊的杰作,从相山濉水间潺潺流出,成为国乐之千古精华。现如今,淮北市成立了古琴协会等组织,把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